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5月8日訊 今年入春以來,三北各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防疫條件下積極有序推進春季造林綠化工作的通知》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的目標導向,把造林種草、生態扶貧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切入點,搶林時、趕進度,統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與生態扶貧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培育增收致富的“常青樹”。
種產業富民之“樹”,助力生態扶貧
特色林果業是三北地區的優勢所在,也是生態扶貧的重要載體。今春以來,各地繼續打“特色林產業牌”,著力在調結構、擴內涵、增效益上下功夫,培育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長效產業。
新疆進一步發揮林果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作用,相繼出臺《加快特色林果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高特色林果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等,繼續實施南疆四地州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行動,在去年完成78.3萬畝建檔立卡貧困戶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上,今年又整合林草建設資金向改造、提升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老果園傾斜,計劃全年改造提升52.17萬畝。烏什縣發揮當地沙棘適生優生的優勢,把沙棘作為農民增收的長效產業培育,計劃從今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種植沙棘40萬畝,通過產業開發,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致富。
甘肅省堅持通過特色林果業撬動脫貧致富大杠桿,今年繼續鼓勵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將種植水果面積穩定在870萬畝、林下中藥材面積穩定在460萬畝。目前,全省種植特色林果2244萬畝,年產值390多億元,林下經濟年產值73.59億元,促進了貧困群眾就業增收。靜寧縣蘋果種植面積連續四年保持在100萬畝以上,成為全國縣域蘋果栽植面積“第一縣”。目前,全縣累計17.6萬人依靠蘋果產業發展實現穩定脫貧,近50%的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為果品專業村,貧困發生率由47.5%下降到目前的0.78%。
吉林省深入實施紅松果材兼用林、經濟林、森林中藥材種植基地、林草業旅游基地、林草產業園建設等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向貧困縣專項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支持發展產業扶貧項目45個,有力助推貧困人口脫貧。
內蒙古阿拉善盟繼續把種植梭梭固沙林、接種肉蓯蓉作為“治沙”與“治窮”的接合點,今春新植梭梭林近30萬畝。目前,全盟已建成梭梭林基地546.69萬畝,接種肉蓯蓉76.25萬畝,林沙產業年產值達32.6億元,林沙產業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左右。與此同時,各地積極發展中草藥、木本油料、生物質能源等新興林產業,打造生態扶貧新增長點。
山西省在大力提升蘋果、梨等傳統林產業的基礎上,在適宜區積極發展雙季槐、黃芩等新產業和“山花旅游”等新業態。左權縣羊角鄉今春投資140萬元,在9個行政村、1個自然村集中連片移栽黃芩860畝,吸引385戶農戶積極參與,其中貧困戶320戶。隰縣依托23萬畝玉露香梨已成功舉辦了九屆梨花節。針對今年疫情影響,與新浪直播、騰訊直播、抖音直播、一直播等平臺合作,打造“云端”梨花節,提升隰縣玉露香梨的品牌認知,創新數字化招商體系的實施路徑。目前,全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民從事果業生產,80%的農業收入源于果業,80%的貧困人口依托梨果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寧夏同心縣近年來統籌推進生態扶貧和創建綠色經濟示范縣,種植文冠果29.9萬畝、枸杞14萬畝、圓棗8萬畝、庭院經濟林43.6萬株,傾力打造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今年,該縣計劃完成文冠果種植8萬畝,新增有機枸杞1000畝、葡萄1萬畝、發展林下生態雞養殖640戶,延長枸杞、圓棗、文冠果等產業鏈條,研發枸杞保健品、葡萄酒等綠色富硒產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種生態宜居之“樹”,改善人居環境
打造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是三北地區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愿景。今春以來,三北各地搶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期,大力推行身邊增綠和人居環境改善,打造美麗宜居幸福家園,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青海省結合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大力推進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已累計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1個、省級森林鄉村12個;綠化美化村莊1650個,其中有87個村莊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缺樹少綠的局面。
內蒙古今年印發了《森林城市、森林鄉鎮建設的實施意見》,啟動實施了森林鄉鎮、森林城市群建設、森林惠民等9項重點工作,計劃用6年時間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15個自治區級森林城市、45個自治區級森林鄉鎮,基本實現城鎮居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河北省堅持把全民義務植樹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鄉村振興戰略、身邊增綠緊密結合,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國家級森林鄉村332個,省級森林鄉村503個,促使城市地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4.23平方米,農村地區逐步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樹中、人在綠中”的優美環境。
寧夏固原市大力實施“四個一”(一棵樹、一棵草、一株苗、一枝花)林草產業工程,在黃土地探索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的路子。目前,全市已引進林草新品種86個,建成示范點57個,面積約15萬多畝。今年計劃推廣大果榛子、海棠、苜蓿等新品種175萬畝,發展庭院經果林5萬畝,建成一批多彩田園、果園綜合體。
河北雄安新區在完成造林31萬畝的基礎上,今年繼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10萬畝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并優先選用原生冠苗木,將常綠喬木比例控制在20%至30%之間,營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整體綠化效果,“綠色之城”的面貌初步顯現。
種護農增產之“樹”,筑牢農業生態屏障
農田防護林被贊譽為農業生產的“綠色衛士”。三北工程建設以來,已在東北、華北、河套等平原農區建成了比較完備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據中科院監測評估,僅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應,就使三北工程區每年增產糧食1058.4萬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營造的農田防護林已進入成過熟期,亟需更新改造。
針對農田防護林老化、退化等問題,去年,全國產量大省——吉林省政府啟動了中西部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和改造農田防護林113.5萬畝,重現林網如織的農田防護體系。為保護和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中央每畝補助500元的基礎上,省級財政按每畝1165元的標準配套支持,高標準推進農田防護林建設與改造。去年建設和改造農田防護林11.33萬畝,今年計劃完成12.25萬畝。
黑龍江省近年來把推進風沙干旱區域網格化防風林帶作為主攻方向,逐步改善西部耕地風蝕嚴重的局面。目前全省累計營造農田防護林46.4萬公頃,庇護農田1040萬公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農田庇護率分別達75%、60%左右,使昔日的低產低質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
今年是寧夏“引黃灌區平原綠洲綠網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全年完成10.43萬畝農田林網提升后,引黃灌區將織起一張27萬畝的生態綠網,再現阡陌縱橫、水網密布、濕地星羅的“塞上江南”新景觀。
種讓利于民之“樹”,釋放政策紅利
實現“群眾得利、生態得綠、社會得益”的多贏是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遵循。今春以來,三北各地從造林綠化勞動密集的特點出發,改革創新營造林建設機制,全力釋放重大政策利好,千方百計讓貧困人口在參與造林綠化中獲得現實的勞務收入,促進了林業資源和貧困群眾收入的“雙增”。
山西省堅持“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場戰役”,優先將造林任務向貧困縣傾斜、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組建的造林專業合作社傾斜,培植貧困群眾長期穩定收入的致富產業。目前,全省58個貧困縣已組建成立3378家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社員7萬余人。石樓縣首創“支部+”模式,村黨支領辦組建130多個造林合作社,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涉及農戶1.15萬人,其中貧困戶達9900余人,既綠化了荒山,又確保了貧困戶的收益。臨縣組建造林合作社291家,吸收貧困勞力1.01萬人,人均年勞務收入達8000元以上,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甘肅省將生態護林員項目作為履行“生態脫貧一批”的主要抓手,積極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精準幫助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目前,全省選聘生態護林員6.3萬人,帶動12萬余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實現了群眾得脫貧、生態受保護的雙贏。
青海省生態管護員項目加大脫貧力度,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員4.99萬人,特別是在三江源地區實行“一戶一崗”,年增收達到2萬元,帶動青海省近1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為全面實現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河北省今年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加快建立國土綠化快速發展長效機制,優先支持生態脆弱和貧困地區發展新型造林主體,將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優先向生態脆弱和貧困地區傾斜,確保貧困地區造林綠化項目資金占比超過40%。
寧夏涇源縣按照“栽植當地苗木、由當地人栽植”的思路,目前全縣已完成春季造林3.2萬畝,所用苗木全部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采購,造林勞務用工絕大部分由貧困戶承擔。
遼寧省出臺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家庭農場培育范圍擴大到林業經營主體,通過森林資源轉讓、轉包、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積極扶持全省800個家庭林場的發展,促進了林業生產經營向適度規模化發展。(王鴻猛 樊迪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