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青海經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當我省在全國率先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并啟動三年行動計劃時,青海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并肩負起為我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創經驗、立示范的時代使命。
看今朝,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是青海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的重大舉措,是深入貫徹“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和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的具體實踐,青海正以國家公園品牌打響全國走向世界。
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于高質量發展的青海,又將是一次全新的出發,須以敢為人先的創新之舉,實現在無中生“有”,在有中創“優”。
如何順應時代發展“迎考闖關”,在正式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之前,我省就把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作為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基礎保障和有力舉措,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規劃設計院和青海省林草規劃院的技術支持下,于2019年3月在全國率先啟動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在一項項大膽的創新實踐中推動各項工作,對全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
青海在全國率先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就是要為全國傳遞“青海經驗”、貢獻“青海力量”。所以青海要對自然資源、資產、景觀、遺跡,包括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全面的整合、匯編、更新,進而形成自然保護地評估基礎。
但對于青海,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無前例可鑒、無經驗可循,且時間緊迫。工作啟動后,調查組全力以赴,按柴達木、祁連山、青海湖片區,玉樹、果洛、黃南片區,海南、海東、西寧片區,分三個階段按流程開展自然保護地野外摸底調查工作。
這是一次深層次的,對我省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統一歸納、統一評估,并統一資料整理和細節的調查,歷時3個月之久,終于在2019年6月完成了《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的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世界自然遺跡等專類保護地調查評估工作,全面摸清了全省自然保護地“家底”,目前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高度贊揚。
付出必有回報、耕耘必帶收獲。當調查隊成員用雙腳丈量遼闊的青海大地,我省的自然資源、自然植被、自然景觀、自然遺跡、珍稀野生動物等“本底”被全部厘清,全省現有各自然保護地歷史沿革、保護及管理建設現狀、主要保護對象及范圍內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等情況被全部摸清,這就為我省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筑牢了基中之基。
這項工作談何容易,開展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工作,必將經歷摸底調查、分析評估、整合優化等階段。摸清全省自然“家底”只是整合優化自然地、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的首要基礎,必須要把調查結果充分轉化于實踐,我省依據量化評估指標和標準化指數,對青海全域自然生態資源要素和現有自然保護地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分析評估,為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建設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目前,通過對系統梳理分析評估,已確定了全省優先保護的重要自然生態資源要素,有效識別出全省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及其重點保護對象,并對其代表性、保護價值進行了科學評估。
同時,通過頂層設計,初步確定了宜設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的區域范圍,為自然保護地的分級、歸類等提供了指導性科學依據。并通過對現有自然保護地及體系空間分布格局等進行全面系統評估后,已精準掌握了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及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現有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等提供系統性科學依據。
在此過程中,還通過全域重要自然生態地理要素與現有自然保護地矢量數據疊加,準確識別了現有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保護空缺區域,并通過價值評估,提出了其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范圍和擬建自然保護地的類型、級別及主要保護對象的意見,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和實現“應保盡保”提供了理論性科學依據。
在分析評估工作的支撐下,已完成《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初稿)》的編制工作,目前正在征求意見。在此期間,我省還對全省自然保護地的范圍邊界及內部相關村鎮、基本農田、集中連片耕地等進行優化和大量數據處理工作,初步完成了現有自然保護地的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
在扎實有效的行動中一步步推動工作落實,以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為目標,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彰顯綠水青山之大顏值和金山銀山之大價值,青海將在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的堅定步伐中,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記者 宋明慧)